就业促进月||优秀毕业生分享(八)—— 成长:沉淀与起伏
日期:2025-05-23  发布人:张佳优  浏览量:

姓名:李雯雯

公司:太阳成集团tyc234cc

专业班级:2021级本科审计学4班

考研录取学校:辽宁工程技术大学

录取专业:会计专硕

我是太阳成集团tyc234cc21级本科审计学4班的李雯雯。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考研这一年,我想是——沉淀。这一年,我似乎摒除了外界的纷纷扰扰,少接触了很多光怪陆离的信息,更多的是在阅读和思考。

从去年三月决定考研起,我便一头扎进了备考的“战场”。会计专硕竞争激烈,“卷王”标签下是数不清的日夜攻坚。英语是首场硬仗,我把5500个单词拆成每日任务,用荧光笔标记高频词,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写满易混词,连排队打饭时都在默背。单词书被翻得书页毛边,扉页上密密麻麻记着三轮背诵的起止日期——第一轮用30天通读,第二轮20天循环,第三轮15天冲刺,每一遍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掌握程度,直到整本书像被彩虹浸染。

数学则是耐力考验。基础阶段每天刷题,草稿纸写满就用手机拍照存档,周末集中复盘错题。记得一道排列组合题卡了整整三个晚上,我对着台灯反复画图推演,直到凌晨两点突然开窍,兴奋得在草稿本上画下大大的“解”字。逻辑课初期更是煎熬,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绕得人脑仁疼,我就把知识点录成音频,晨跑时循环播放,渐渐从“听天书”到能快速圈出论证漏洞。

那段日子里,图书馆的落地窗见证了我的早出晚归——清晨六点半的微光中翻开单词书,深夜十点的路灯下背着作文模板。咖啡空瓶堆成了小山,却也浇灌出了稳稳的进步:当英语阅读错误率从8个降到2个,当数学套卷分数从100分涨到140分,我终于懂得,所谓“沉淀”从来不是空等,而是用日复一日地专注,把自己炼成一把锋利的剑。

在备考的日子里,自我怀疑常常如影随形,尤其是在面对解不开的数学题,背了又忘的英语单词时。焦虑、内耗席卷而来,这或许是大多数考研人要经历的心路历程,但我没有放弃,我坚持下来了,也做到了。在那个七八月的盛夏,我把自己锁在一间屋子里,每天除了学习,就是吃饭、睡觉,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中午吃饭时看一条旅游博主的视频。慢慢地,我习惯了、爱上了这种生活,我过得十分充实,有时为了多学点,我甚至奋战到凌晨一两点,第二天依旧六点半准时起床。在这一年里,我不再睡懒觉,每天靠着一包、两包的咖啡续命。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,而是梦想。我想变得优秀,变成我心目中理想的样子,我用行动证明了这一切。我相信,只要有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,我们都可以做到!

等到九月份开学之后,考研这场持久战进入了最胶着的“阵地战”阶段。原本以为暑期高强度的学习已让我做好了准备,却没想到现实像一盆冷水劈头浇下——第一次模考时,看着答题卡上大片空白的逻辑题和计算失误的数学压轴题,我的手止不住地发抖,3个小时的考试仿佛被拉长到永恒。走出考场时,秋风吹落几片梧桐叶,我蹲在路边盯着成绩单上的“185分”,喉咙像塞了团浸水的棉花,说不出一句话。

更煎熬的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透支。长期熬夜让我患上了严重的头痛,每天清晨都要靠热敷缓解太阳穴的刺痛;高压下肠胃功能紊乱,吃什么都味同嚼蜡。有天深夜在自习室改错题,突然眼前发黑栽倒在椅子上,同桌慌忙递来的巧克力融化在掌心,我才惊觉自己竟连饭都忘了吃。夜里躺在床上,听着室友均匀的呼吸声,眼泪不知不觉湿了枕头——我害怕辜负自己,更害怕那些默默支持我的目光。

但崩溃过后,我学会了与焦虑“和解”。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操场跑步,看阳光穿透云层的样子;午休时强迫自己闭目养神20分钟放空大脑;周末傍晚绕着校园走一圈,数一数路上有多少片金黄的银杏叶。这些“浪费时间”的小事,竟慢慢缝补了我千疮百孔的心态。重新制定计划时,我不再盲目追求题量,而是把每套真题拆成“考点切片”:数学错的排列组合,就翻出本科教材重新推导公式;逻辑丢分的论证题,就逐句分析题干的因果链。当我开始像医生解剖病例般研究错题,焦虑渐渐转化为扎实的掌控感。

十月底的模拟考,分数跳到了220分。交卷时抬头望向窗外,晚霞正染透教学楼的玻璃幕墙,像极了七月那个在书桌前咬着笔杆幻想未来的傍晚。我突然明白,所谓“成长”,从来不是一路凯歌的冲锋,而是带着伤口继续奔跑的勇气——那些在黑暗里反复折叠的日子,终将成为托起我们飞向星空的翅膀。

这一年我收获很多,我想过如果我失败了会怎样?一开始我可能想到的只有痛苦,但经过这一年的学习之后,还多了一份坦然与平静,因为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让我受益,重要的不只是结果。我很感谢考研的过程,让我再一次成长。我想今后会有更强大的毅力去做更困难的事,也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不断向前!

IMG_270

IMG_271

IMG_2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