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假期温馨提示
日期:2025-04-30  发布人:张佳优  浏览量:

安全无小事

亲爱的同学们

五一假期如期而至

我们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

也不能忽视安全和健康

为使同学们拥有一个

平安、健康、愉快的假期生活

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特此整理

五一假期安全小贴士

请注意查收

离校安全

离开宿舍时,请同学们务必做好安全与卫生工作。

1.离校前请整理好个人物品,清理生活垃圾,保持宿舍整洁通风,避免滋生细菌或引来虫蚁。

2.关闭室内电灯、空调,拔除充电器插头,切断电源。

3.请勿在宿舍存放贵重财物,如笔记本电脑、现金、珠宝首饰、重要证件等,建议随身携带妥善保管。

4.离校前务必锁好柜门、抽屉及阳台门窗,检查是否存在未关闭的缝隙或易被撬开的隐患。

IMG_262

交通安全

1.出行规划

提前了解出行路线的交通状况,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路线,避开交通拥堵时段和路段。如通过交通部门官网、社交媒体或交通导航软件获取实时交通信息。

2.公共交通出行

乘坐长途客车时,选择正规运营的车辆,不乘坐“黑车”。上车后系好安全带,注意保管好个人物品。

乘坐地铁、公交车时,在站台候车时站在安全线内,避免靠近轨道。上下车时注意脚下安全,防止摔倒。

3.自驾出行

若选择自驾,出发前检查车辆的刹车、轮胎、灯光等关键部件,确保车辆性能良好。严格遵守交通规则,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。遇到拥堵时,耐心等待,不随意变道加塞,避免发生交通事故。

4.骑行与步行

骑行时,佩戴好头盔,遵守交通信号和标志。在景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,注意减速慢行,避让行人。

步行时,走人行道,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路边行走。在景区或繁华地段,要注意周围的车辆和行人,避免发生碰撞。

IMG_266

旅游安全

1.提前通过景区官方网站、社交媒体或旅游平台,详细了解景区开放时间、限流人数等信息,并完成门票预约。合理规划行程,尽量选择错峰出行,避免因人员过度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
2.进入景区后,严格听从工作人员指挥,切勿擅自前往设有警示标识的危险区域,更不要涉足未开发区域。这些区域可能存在地形复杂、缺少安全防护等风险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意外。

3.参与各类游乐项目前,务必仔细阅读设备旁的安全提示,充分了解注意事项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参与游玩,对于高空、高速等高风险项目,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谨慎选择,切勿盲目挑战。

4.如遇人群拥挤的情况,要保持冷静,不要逆流而行,遵循人流方向有序移动,防止因拥挤、推搡引发踩踏事故。若发现异常,及时向附近工作人员求助。

IMG_270

消防安全

1.居家时,正确使用燃气灶、热水器等燃气设备,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阀门;定期检查燃气管道是否老化、漏气。

2.外出前,务必做到“三清三关”:清理走道、阳台、厨房的易燃物,关闭火源、气源、电源,从源头消除火灾隐患。

3.参与露营、烧烤等户外活动时,严格遵守场地规定,不在禁火区域使用明火,离开时确保余火彻底熄灭。

IMG_274

网络安全

1. 票务陷阱:警惕低价代买演唱会门票、特价机票/车票,骗子常以“先付款后出票”“系统故障需退款”为由骗取钱财,切勿私下交易。

2. 兼职诈骗:拒绝“网络刷单返利”“足不出户日赚千元”等虚假兼职,所有要求垫付资金、缴纳押金的工作均为骗局。

3. 社交伪装:遇到自称“老师”“同学”通过社交软件借钱、转账,或陌生网友诱导投资、参与裸聊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核实身份。

4. 网购套路:接到“商品质量问题退款”“快递丢失理赔”等电话,不要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,需通过官方平台核实信息。

IMG_278

食品安全

1.科学选择就餐场所:

优先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、卫生条件达标的餐厅,拒绝食用来源不明、变质、生冷的食物,避免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、发芽土豆、未腌透的咸菜等高风险食物。

谨慎对待路边摊食品,尽量选择有固定经营场所、食材新鲜、现做现卖且经过充分高温加工的摊位,降低食物中毒风险。

2.把控饮食行为:

聚会聚餐时,理性饮酒,不互相劝酒、拼酒,不空腹饮酒,避免酒精摄入过量引发身体损伤。

饮酒后切勿驾驶机动车、电动车,可选择代驾、出租车或公共交通工具返程,确保出行安全。

IMG_282

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,也是我们回归家庭、表达亲情的珍贵契机。

一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

放下手机和电脑,多与父母、长辈聊聊天,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,分享自己在学校的经历与成长。陪家人一起看场电影、逛一次公园,或是参与一场家庭聚餐,用温馨的陪伴填满假期时光,让亲情在互动中升温。

二、用行动传递温暖

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为父母减轻负担。可以早起为家人做一顿早餐,将家里打扫得焕然一新,或是为长辈按摩捶背,用点滴行动表达感恩。为家人制作一张充满心意的贺卡,写下内心真挚的感谢与祝福,让文字成为传递情感的纽带。

三、传承家风,共话成长

和长辈一起回顾家族故事、传统习俗,了解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,感受家风的力量。在交流中增进对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将孝亲敬老的美德融入血脉,代代相传。